> > >
top of page
搜尋

屁屁流血又痛痛 - 淺談肛裂及肛裂的微創治療


最近診所遇到幾位慢性肛裂的病患,

趁著疫情期間不能亂跑,

在這裡寫寫文章跟大家介紹一下一下急慢性肛裂及治療方式。


所謂 " 肛裂 " 指的是肛門口因為創傷裂開,

大多是因為便便太粗太乾太硬而引起。

症狀六個禮拜內都稱之為 " 急性 " 肛裂,

在藥物治療及保守治療之下大多會痊癒。


而 " 慢性 " 肛裂,

則是急性肛裂在反覆發作或是沒有完全癒合,

最終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:

每次解便的時候,

都因為從同一個位置裂開造成疼痛,

括約肌維持緊縮無法放鬆,

使得組織灌流不足,

裂開的傷口不易癒合,

才會導致長期疼痛、出血等等的症狀。

因此,

慢性肛裂的治療,著重在肛門括約肌的減壓,

這其實很容易理解,

括約肌不痙攣,就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,

肛裂的傷口就可以好好癒合。


達到括約肌減壓的方法有很多種,

最普遍的方法還是手術。




手術的方式是肛裂切除術及括約肌部分切開(減壓效果),

達到降低肛門口括約肌痙攣的目的。


然而手術也不是全無壞處。

文獻告訴我們,

手術病患中,

雖然完全失禁( 無法忍住固體糞便 )的機率只有0.83%,

但還是有6-14%的病患可能有排氣憋不住,或少許滲便的機率。

有些是暫時的,有些是永久性的。

尤其是經產婦,和年齡比較大的病患,

發生機率會再高一些。


因此也有一些改良過的方法,

包括局部性的擴約肌切開術,及肉毒桿菌素注射。


傳統的擴約肌切開術,

內括約肌必須一路切開到肛門內側齒狀緣附近,

改良後的括約肌切開術,只需切到肛裂裂開的深度,

打開較少的括約肌,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,

並且減低失禁的機會。


除了手術之外,肉毒桿菌素注射也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做法。

在內括約肌上注射肉毒桿菌素,

讓括約肌獲得放鬆。

部分文獻告訴我們,

注射後,肛裂可以在1個月左右癒合,

即使沒有癒合,在兩個月後重複施打一次,

大約8-9成的病患可以獲得改善。

雖然還是有7-10%左右的併發症機率,

例如上述提到排氣憋不住,或是少許滲便的狀況,

但因為注射效果大多維持在3個月左右,

而時間拉長之後,

併發症大多也可以恢復正常。

換句話說,雖然肉毒桿菌素還是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,

但大多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。

因此雖然也有文獻告訴我們注射效果不如手術,

卻不失為進行手術前的另一個選擇。

不過老話一句,

不論是哪一種方式,

還是要由醫師評估臨床狀況,

並且完整說明討論後,

再做決定,

這樣才會有最好的治療效果喔~^^~





1,73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